为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,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路径。4月2日,由国际学院团委与学生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联合主办,国际学院2023级食品科学与工程班团支部和202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班团支部共同承办的“清韵寄耕读 非遗传乡音”主题活动在春泽园拉开帷幕。
活动活动以清明节气为文化坐标,融合诗歌诵读、植物拓印、农耕劳动等多元形式,吸引了学校的30余名师生参加。通过“非遗+五育”沉浸式体验,让师生在双语互鉴与劳动实践中解码节气文化基因,构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国际化表达范式。

以诗会春:诗韵里的清明密码
活动在主持人、202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班学生张皓婷对清明文化的深度解读中拉开帷幕。从介子推的忠孝传说,到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的农耕智慧;从杜牧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的经典意象,到《岁时百问》“万物生长此时”的物候哲学,系统解构了清明节作为自然节气与人文节日双重内涵的文化密码。伴随着悠扬的音乐,中英双语诗歌朗诵环节开启跨文化对话——当弗罗斯特《未选择的路》中“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”的哲学思辨,遇见苏轼“蒌蒿满地芦芽短”的盎然生机,东西方智慧在清明时节的语境中碰撞出新的火花。


以印传情:拓染里的春日美学
“以布为纸,执木为笔,让三春美景永驻方寸之间。”在春泽屋内,师生们共同体验了非遗拓印技艺。参与者精心构思构图,将新鲜花卉、枝叶精心排列于帆布包之上,师生相互配合,一人细心地固定植物,确保每一寸纹理都能清晰展现;另一人则手持木锤,细细敲打。随着木槌富有节奏的敲击声,汁液渐渐渗透纤维,30余件兼具水墨意境与现代审美的拓印作品渐次成型,将春天化作可触摸的艺术。



以耕悟道:垄亩间的文明对话
走进春泽园绿地,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耕课在泥土芬芳中展开。农艺专家手持锄具示范了“开沟-点籽-覆土”春耕三部曲,师生分组协作并肩蹲守田垄,翻涌的新泥气息里交织着跨越年龄的问答声,农事知识伴着此起彼伏的笑语在垄间流转。松软的田地上,深浅交错的脚印编织成经纬,将代际隔阂化作协作的韵律,让躬耕的身影在春日暖阳里熔铸成流动的师生群像。


春泽园内,诗声渐隐而余韵悠长,拓染的春意跃然布上,新翻的泥土仍蒸腾着希望的温度。这场以清明为弦、非遗为谱的文化交响,不仅让师生在双语解码中触摸到节气文化的肌理,更以五育融合的创新范式激活了传统智慧的当代生命力。
未来,国际学院将持续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,深化“非遗+五育”特色育人模式,让传统技艺成为联通中外的青春语言,让文明互鉴的种子播撒在更广阔的国际沃土。